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华讯行业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864|回复: 1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湖北来凤金丝桐油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05-7-4 15:52:00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来凤桐油浓度高,色泽金黄,沾之可牵拉成丝,故称之为“金丝桐油”。1953年曾获得国家政务院“来凤桐油、质量第一”的奖旗,全县年产桐油3万吨。9 W( F! z! z7 _' j( J) R

+ y' P+ }) }" Q初夏时节,桐花如雪。来凤县百福司镇境内的酉水河、怯道河两岸,成片的油桐树鲜花绽放,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。
( x1 a& S# V# t# t  {    百福司人兴奋地说,今年的油桐重又长出了希望。
2 O! z; j8 j- q# m0 N    油桐,究竟在演绎怎样的故事?
: P! w4 F3 F/ h/ i9 b2 [3 W    “金丝桐油”一度风光难觅3 b; r7 c7 G# r; _; p: [4 k, @( G
    主产于百福司及周边乡镇的来凤桐油色泽锃亮金黄,滴之可牵拉成丝,素有“金丝桐油”之称。“今年桐子结得好,树上丫子吊弯了,地上铺起一层了……”这段流传下来的摆手舞歌词,记录了当时油桐的丰收场景。; w) {0 R. M8 @/ o3 P
    清朝道光年间,百福司集镇为湘鄂川三省边界要塞,这里漫山遍野的油桐吸引了各地“庄客”,他们与当地百姓议定了《卯洞油行永定章程》,并刊板垂碑,其碑至今还保存在观音坪的石板街上。那时,酉水码头停泊着无数油船,每年把1万多担桐油销往各地,百福司由此留下“万担桐油下洞庭”的美名。新中国成立后,百福司镇最高峰时发展油桐近4万亩。1953年,政务院(现国务院)颁发了“来凤桐油,质量第一”的锦旗。1984年,中国林科院对全国27个产区的桐油样品化验比对,认定来凤桐油质量为全国之冠。
# l2 X# A% D. b, x    寒来暑往,似水流年。
" Q5 z$ A7 _8 X4 a+ _# x    今年48岁的彭大波是土生土长的百福司人,1990年,他筹资成立了来凤县恒贸公司,主营桐油加工及销售。当时生意很红火,公司培植了500亩油桐基地,年加工、销售桐油4000吨。谈起走过的历程,彭大波唏嘘不已:“说实话,百福司人对油桐情有独钟,我是又怕又爱啊!”
! Y5 Q" D" X' w+ O; B6 j1 }, N    曾几何时,这个名冠全球的产品一天不如一天了。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,桐油一旦滞销,商家就停止收购,农民则砍树毁林。市场稍有好转,商家则抬价争购,生产者待价而沽,以致出现了“多了砍,少了赶”的恶性循环。1997年,桐油价格跌入低谷,每吨不足3000元,大部分桐树被一夜砍毁。恒通公司的年产量只相当于几年前一个月的产量。# o2 e' E5 S, Z5 Q( [
    在近10年的桐油经营生涯里,彭大波尝尽了酸甜苦辣。1998年,他开发荒山1026亩建起了水果基地,再不与桐油打交道。- l2 b( g' u. [  B

# v+ Z" H9 B9 `& @# z3 ~% N" g9 |( T' W; d
   产业化之路现生机
7 J6 o+ X" D/ I( d/ {( f# f) ?0 V7 y% }) b+ l; {8 r
% ]5 {3 c9 A' R7 l
    尽管桐贱如糠,但百福司的油桐并没有消失殆尽。“家有千棵桐,子孙永不穷”,当地农民仍然怀着这样的期待,期待着油桐重新帮他们鼓起钱袋子。; I6 R3 z8 ~6 n/ `
    2004年,镇政府因势利导,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,发展油桐产业。
1 A7 o! q3 b* t% G* G    “像我这样的人只有靠种地过日子,我们村里的好多人,都是种油桐的能手。”廖家坝村四组的农民秦国强感慨。去冬今春,他一家5口人栽种了5亩油桐。今年初,来凤县四海贸易公司与村民签订了《油桐发展及桐籽收购合同》,按每公斤不低于2元的保护价收购桐籽,有效期20年,这让农民心里踏实多了。; W* h$ O2 e# A* n
    过去,千家万户分散经营,使桐油进入市场的能力先天不足,特别是桐油价格摇摆不定,让农民无所适从。后来,技术力量不足、桐园老化、品种退化等,又成为油桐产业快速发展的拦路虎。为改变这个局面,镇政府按照破字当头、立在其中的思路,指导农民淘汰一批低产低质桐园,发展一批品种优良的桐园,规划一批高产、高效的经济型桐园。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深入农村,为每户培养一个明白人。今年1至4月,该中心办了4期培训班,对村干部、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,13名技术员还深入农户,对油桐基地实地指导、培管和跟踪服务。5 g6 d- q( W' N- G% E
    为解决油桐良种普及率低等问题,去年,四海贸易公司引进“贵桐2号”,在百福司镇发展油桐8000亩,计划到2007年发展3万亩以上,仅此一项,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可增加200多元。
5 g) O2 a5 O! v% o  y. p- a    农民从油桐树上看到了致富希望。堡上村村支部书记林玖远说:“山里人不怕吃苦受累,怕的是没得门路和技术。现在门路、技术都找到了,我们就朝着它走到底!”今年春天,该村发展油桐1100亩。, V& {5 K9 s& p  ~4 C5 K) R

) f* w1 W5 v/ n3 p产品重返国际市场) `5 t5 @, v4 D* o5 F# w0 O
9 i1 M8 p- Q/ y/ f, u
    2004年,国内桐油价格每吨高达2万元。中国桐油网预计,未来20年内,桐油价格将继续走俏。百福司农民听到了好消息。
- t- I" k2 r/ s* M; u# w, Y# M7 V6 y    把油桐树培植成特色产业,其间,百福司镇经历了数次艰难的抉择,广大农民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。去年初,镇政府把油桐开发列入经济发展的总盘子:积极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,提高油桐质量,推进桐粮间种,扩大种植面积,着力于深度加工,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。
2 Q8 v$ W1 |4 ^    尽管当前桐油市场前景看好,但在通往国际市场的路上,还有无数变量。有人形象地比喻:国际市场打个喷嚏,国内市场就要感冒。一位业内人士指出:“谁拥有油桐基地,谁就能主宰未来的桐油市场!”去年以来,来凤县政府引导四海贸易公司制定了基地建设方案,计划投资500万元,在百福司、漫水等乡镇用3年时间建成10万亩油桐基地。同时,采取公司+基地+ 农户的捆绑发展方式,实行产、加、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,形成市场牵公司、公司连基地、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。
+ ~8 d7 J, B9 E9 \8 K    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,百福司镇油桐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。去年,“金丝桐油”重返国际市场,出口韩国、澳大利亚,实现了来凤县出口创汇零的突破。今年1至4月,四海贸易公司出口桐油300多吨,创汇46.5万美元。“按当前的发展速度,到2007年,至少可出口桐油5000吨。”总经理宋孝海充满信心。
& Y/ S  D( s; y6 [+ V8 n    实施原产地保护,是桐油走向国际市场的一条阳光大道。眼下,百福司镇政府正在探索油桐标准体系建设之路,建立健全从产地环境、选种、栽培、加工、销售及售后服务全过程技术标准和规范。6 C* a. j2 {8 q0 T7 V: ]
: W# W/ k7 X( X3 e6 P  B1 J
9 u% C" M& v7 Y) M. M, {5 h6 {1 Z
来源:恩施日报
- V$ V; L6 z( j' [: ?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沙发
发表于 2005-7-5 13:40:00 | 只看该作者
您好!请问怎么联系您呢?# G  b$ M( V0 S: ~+ q/ c
谢谢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申请友链|手机版|华讯行业网 ( 桂B2-20030027  

GMT+8, 2025-5-1 20:24 , Processed in 0.042801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